探访行唐县省文保单位行唐故郡遗址
2023/3/13 来源:不详极目不见故人抬头却是同一片天空
——探访行唐县省文保单位行唐故郡遗址
青铜鸟盖瓠壶
二号车马坑(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土地旷远,天地广袤。由远及近,由16匹马、5驾马车组成的豪华车阵踏着滚滚尘埃,奔驰而来。漆彩贴金的车舆、华美绝伦的络辔……马车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主人的尊贵。忽然,它们纵蹄飞跃,这一跃就跃进了历史的最深处。
天空之下,在城中恢宏高大的祭台上,一位装束华丽的祭司正在礼祀上天。他用来斟酒的礼器名为鸟盖瓠壶,此青铜器造型奇特,是动物“鸟”与植物“葫芦”的结合体。整只壶的轮廓像一只报晓的雄鸡,神采奕奕。
这里还有一种永不过时的流行——今天,我们喜欢用绿松石做成项链,在他们的随葬品中同样出土了绿松石串饰。金耳环永不过时,几千年前的她们亦喜欢金盘丝耳环。玛瑙环,晶莹剔透、品质细腻,哪怕如今看来,若拥有这样一只手环也非常值得羡慕。
此地为何地?那时是何时?他们又是谁?
行唐,千年古县,有余年的志书记载史、多年的建县史。行唐县故郡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地带,东靠大沙河,南、西有曲河环绕。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后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研所和行唐县文保所联合对故郡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故郡考古掀开了崭新篇章,埋藏千年的秘密终被一一揭开。
8月的故郡遗址绿草成茵,一朵一朵波斯菊正绚烂绽开。就在人烟稀少的这野外,考古队已经驻扎7年之久,他们正一层层翻检大地,与古人进行着穿越时空的邂逅。“探明遗址中心区域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方圆两公里内调查有六处新石器及战国——隋唐时代的城址、墓葬、遗址。发掘平方米,清理东周墓葬70多座、车马坑10座、水井70余眼、灰坑余座、窑址6处、灶2座、灰沟30余条。出土铜、金、玉、陶、蚌、骨角器余件(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齐瑞普总结这些年的田野考古工作时说。
抽象的数字不足以展现此项考古的丰硕成果。比如,余件(组)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鸟盖瓠壶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星罗棋布的水井是定居生活的体现,同时也为考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一座殉牲坑内殉有羊只左右,牛37匹、马28匹,如此规模的殉牲坑全国少有;殉人现象和殉牲坑昭示着迥异中原的戎狄风俗。五车十六马的豪华车队则是河北省有史以来形制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车马坑,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先秦时期出土如此体量的马车遗存十分罕见,而这宏大的规模是墓主人地位、财力和控制力的真实映射。
一时间,行唐故郡震惊了世人,年入选“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足以证明该遗址的内涵深远与意义重大。考古确定遗存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自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为早期鲜虞——中山国的代表性遗存之一,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戎狄族群特色。
两千四百年前,一支神秘的白狄族群,一列豪华尊贵的车马,从遥远的晋陕高原东迁太行山东麓,在大沙河畔的故郡停下流浪的脚步,留下一段古老传奇,写下一曲壮烈之歌。三起三落的鲜虞中山,在先秦时代的强国夹缝中创造了绚烂的文明,大沙河、滹沱河川原上的故郡,就是中山人世代生活的腹地和灵魂栖息的故园。
此次发掘不但可以补充和完善春秋战国史缺环,而且为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打开一个重要窗口,为探寻鲜虞——中山时期该地区墓葬分布格局、埋葬制度、器用制度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青铜礼器、车马陪葬等凸显了他们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渴仰摹效,以槽通连的车马——殉牲坑及北方特色的葬俗、器具等,又体现了他们对固有观念的难以割舍。齐瑞普介绍:“这些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冀中地区同期考古及历史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东周时期戎狄等北方族群的华夏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齐瑞普感慨:“谁知道哪件瓠壶,没盛满离奇故事?谁敢说哪个陶罐,没怀藏曲折经历?谁又断言哪支骨簪,没浸透爱意缠绵?”是啊,站在旷野之上,极目远眺却不见故人,然而抬头仰望的却是同一片天空。天空下,他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正慢慢融汇,融汇成同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人类与自然、过去和未来的故事。这个故事,悠长,深远,亘古而又永恒。(记者刘迪)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