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中汪曾祺
2024/1/26 来源:不详你好,本期为你解读的书籍是《人间草木》。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5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何发现生活之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心情不好时,出去走走,去野外、去植物园,看看那些花花草草,心情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大自然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治愈能力。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动人的细节,包括各种植物花草、风物美食等,其实这些常常被人所忽略的风景是极具美感的。生活之美虽然不能够当饭吃,但是可以愉悦一个人的心情甚至是灵魂。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常常说“有趣的灵魂太少”,其实在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无处不在,是我们自己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了。今天,我就来讲讲这本关于生活之美的书,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考入西南联大,深受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后来又曾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等职位。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散文及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研究。主要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人间草木》等。《人间草木》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在一生当中创作的部分散文作品,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这本文集主要写一些花鸟虫鱼、民俗乡情、旅途见闻、以及一些故人往事等内容,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妙趣横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像闲话家常一样让人觉得亲切。在这部书里,有人间草木的灵动,有美食的诱惑,也有珍贵的回忆故事,他以一颗从容豁达之心观察并记录生活,语言朴素却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尽情领略一代散文大师的风采。虽然汪曾祺先生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为“右派”,下放到农村出苦力,受尽磨难,尽管如此,他却依然拥有乐享生活的心态,那些经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写作的热爱。汪曾祺先生的文风犹如中国文坛的一股清流,至今影响深远,此书最早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年出版,迄今已经印刷二十余次,依然常销不衰。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作者概况和基本情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可以提炼概括为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发现生活之美。人为什么要亲近自然?童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一个人成长有什么好处?第二个重点,体验生活之乐。为什么生活要有仪式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现饮食的乐趣?第三个重点,永葆童心。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有什么趣事?为什么说拥有童心是幸福而奢侈的事?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发现生活之美。庄子曾经说过,天有大美而不言。美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大自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时光的轮回下,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事物,要说最天然本真的美还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在古代,一些书院也都选择建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因为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可以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有亲近自然,一个人才能发现最原始的美。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生活的细微之处充满了各种意趣,每一株植物都成了他写作的素材,他曾写过波斯菊、紫薇、绣球、晚饭花、槐花等,也写过蟋蟀、知了、土蜂、蜻蜓等昆虫,任何花鸟虫鱼,在他看来都别有一番趣味。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诗经》这部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里就有上百种关于植物的记载,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文字记录大自然了,他们借物言志,用植物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植物寄托相思,《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植物王国。我们都知道远古先民们的精神世界比较贫乏,他们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愉悦,那些观赏性的植物花草,枝繁叶茂,极具生命力美感,让人很直观地就能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这无疑就是他们最佳的审美选择目标。在《诗经》里,作者经常拿植物做意象,比如用花来代指女子的容颜,除此之外,植物对于先民们来说,还有其他很重要的用途。比如蔬菜或谷物类的植物可以填饱肚子,一些木材可以用来制作大型的交通工具车船,或者搭建房子制造家具,有些植物还可以用来编斗篷或者筐子等生活用品,有一些药材类的植物还能用来治病。有时候植物还充当着恋爱定情的信物,比如那时候恋爱中的男女会互赠花朵或者果实,其中木瓜、芍药等植物,都是比较受欢迎的礼物。可以说植物与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先民们也都将植物视为上天的恩赐,在某种意义上植物就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因此,在《诗经》里出现那么多植物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植物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伤春”和“悲秋”一直是很多创作者亘古不变的表现主题,那么这些主题的对象就是大自然,更多的是植物草木,很多诗人借景抒情,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慨。所以说从古至今,亲近自然,发现生活之美,其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遇不可求的精神寄托。亲近自然的好处有很多,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为珍贵。汪曾祺先生说,他童年里很大的乐趣,就是来源于老宅的花园。以至于园子里的什么花开了,他总是第一个发现。童年里的点点滴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记得,他文章中的很多草木植物大都来源于童年时的印象。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如果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那么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可以认识很多草木,可以在寒来暑往中感受季节的变化。这些微小的事物只有在童年才能深刻体会,等到成年以后,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就很少会注意自然天气的变化,一颗心也会变得麻木。我们熟悉的作家萧红,满腹才情,却一生颠沛流离,在这个世上仅仅活了31岁,因为肺结核去世。说起来萧红的童年也很不幸,因为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关照到她。但就是在童年,对于萧红来说又是最幸福的时光,因为有爷爷的宠爱,她的童年生活每天无忧无虑,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爷爷每天一块种菜、拔草、捉蝴蝶、做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这样的童年底色一直温暖着她,也影响着她,成就了她日后的文学想象,所以后来萧红才写出了《呼兰河传》这样的经典作品。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的就是要和大自然多亲近,在成长中让心与自然同化。如今的社会发展很快,很多孩子的玩具也越来越高科技,但看电视或电脑,与看真实的自然是完全两码事,只有用耳朵听到鸟叫声,用眼睛看到花草绿叶才是真正地融入自然。大自然无疑是释放一个孩子天性的最佳空间,每一种事物或者自然现象都能带给孩子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彻底触动一个人天真烂漫的情怀。比如,春天去野外玩沙子,采野花,看蚂蚁搬家;夏天在大树下乘凉,摔泥巴,追蜻蜓,捉蝴蝶,捅马蜂窝;在秋天又能感受田野的丰收景象,看花生、玉米、大豆的丰收模样;冬天可能没什么好玩的,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但下雪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虽然田野里也是苍凉一片,却可以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四季轮回,感知生命的意义。周国平先生就认为,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所以说,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很容易激发孩子人性之中最质朴纯真的一面,让孩子在自然生活中尽情释放天性。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就很难接触到大自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么就难以培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是可以相伴一生的精神财富。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发现生活之美。只有亲近自然,一个人才能发现最原始的自然之美,而亲近自然,又可以激发孩子人性之中最质朴纯真的一面,让孩子在自然生活中尽情释放天性。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体验生活之乐。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有很多描写民俗的文字。比如传统节日民俗端午吃咸鸭蛋、元宵节吹糖人、捏面人,也可以看走马灯,看围屏等,围屏就是围起来的屏幕,屏幕后点了蜡烛,可以照亮屏幕上的连环画。传统节日民俗,简单理解就是指节日里的仪式。汪曾祺先生先生认为,如果没有节日仪式,童年里就会是贫乏而缺少光彩的。如今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非常期盼一些节假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因为传统节日到来,意味着阖家团聚,意味着更多的欢乐。在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就是仪式感。汪曾祺先生在散文中记录了一些生活仪式,比如岁朝清供。所谓的岁朝清供就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在案头摆放一些花草水果之类的东西,寓意新一年的开始,也寄托着一户平民人家对新一年的期望。很多年轻人可能对“清供”这个词有些陌生,其实清供就是清雅的供品。千百年来,在一些文人的倡导下,清供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装饰性的摆设,凸显一种生活雅趣。日常的清供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家中摆设的,可以反映出户主的文化修养与心境。一些清供的物品除了有吉祥的寓意,还要有雅趣,比如插花、奇石、花瓶、清茶、莲蓬、古玩甚至文房四宝等,都是可以选择的物品。在民间,有些百姓家里只有逢节日才会摆清供,比较常见的有插在瓶子里的花,或者瓜果素食等。有些北方的人家会在冬天用水养一些蒜,放在浅浅的容器中,经常浇水,很快蒜就会发芽,长出蒜黄,在寒冷的冬天里,屋内还能有这样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绿意,也是很养眼的一件事,这其实也是清供的一种形式。如今,在家里的客厅或者博古架上放上一盆花或者一个盆景,也都属于清供。清供,总体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视觉,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之乐,还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汪曾祺先生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活,与良好的家风氛围密不可分。汪曾祺先生的父亲汪菊生先生十分开明,是一位很有艺术气质的人,他是画家,同时也会刻章、拉胡琴,多才多艺,为人又非常随和,对待子女从不会严厉说话。他会在春天时带着几个孩子去田野放风筝,和孩子们一起在麦田里奔跑呼叫,秋天他会给孩子们做西瓜灯,哪怕只是让孩子们高兴一个晚上。把买来的小西瓜去瓜瓤,然后在瓜皮上镂刻精致的图案,再从里面点上蜡烛,就成了发绿光的西瓜灯。汪曾祺先生十七岁初恋,在家写情书,他的父亲就在一旁跟着瞎出主意;他十几岁时就与父亲一起抽烟饮酒了;汪曾祺先生从小数学比较差,他的父亲却认为及格就行,也不会多加干涉。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随和的父亲,汪曾祺先生和他多年父子成兄弟。后来,汪曾祺先生和自己的孩子关系也很好,父母与子女如此融洽平等的相处状态,即使是现在,也很让人羡慕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充满爱和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度过,那么这种氛围就会熏陶孩子的心智,让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尽情体验生活之乐。汪曾祺先生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写过很多美食文章,很多都是常见的家常小菜,如咸鸭蛋、豆腐、豆汁、火腿、腊肉等,其中一篇《端午的咸鸭蛋》还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不知道得让多少学子们垂涎欲滴。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逛菜市场,光看着市场上的那些水灵灵的蔬菜,心情就会变得大不一样。汪曾祺先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做好的饭菜,被家人或者朋友高高兴兴地全部吃掉。美食家会做菜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清代才子袁枚,著有《随园食单》,但其实他本人是不会做菜的,那些美食单都是听来的,所以,袁枚也只能称之为美食评论家。真正的美食家不仅热衷于吃,同时也喜欢自己发明创造菜品。比如苏东坡,就创造了很多美食,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饼”等。汪曾祺先生不仅喜欢美食,而且喜欢亲自下厨,还发明了“塞肉回锅油条”这道菜,就是把调理好的猪肉馅塞到切开的油条里,然后油炸,等肉馅熟了就捞出来装盘。他还谦虚地说自己做菜就是瞎捉摸,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思考尝试中创新美食,由此可见他对生活的热爱。作为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同样可以将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体验生活之乐。清供就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视觉,让人更加热爱生活;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甚至是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美食家来说,饮食的乐趣不仅仅是吃,有时候在于创新菜品,或者看着别人幸福地吃自己做的饭菜也是一件值得令人开心的事。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永葆童心。童心,就是孩童般纯真的心理,尽管童心是没有年龄之分的,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能够保持一颗童心,无疑是一件幸福而奢侈的事。汪曾祺先生善于发现大自然之美,发现生命的真性情,他笔下的花草都是乡下非常普通常见的植物,只有拥有一颗童心,热爱生活,才能发现如此微小的生活细节,才能在如此饱满的事物中获得力量。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就是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才让他写出了《人间草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汪曾祺先生曾被打为右派,被批斗,被下放到农村干活,吃了很多苦,但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丝毫看不到曾经波澜起伏的人生,也感受不到悲伤痛苦的文字腔调,反而都是些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热爱。对于文革期间的那段经历,汪曾祺先生回忆起来就概括为一个成语“随遇而安”,因为他觉得,人活着,总得要做点什么事。当时被下放到农村,干各种农活,比如起猪圈,刨冻粪等等,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尽管经常累得一句话说不出来。后来终于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城里却没有单位接收他,他只能留下来继续干活。一个本应该写字画画的手,却天天用来干农活,这样的落差并没有让他因此消沉,反而让他学会了找乐。比如后来在研究所研究马铃薯,他就利用闲暇时间掐马铃薯的叶子和花朵,拿回去画画,晚上的大把空闲就用来读书。不管生活对他有多么不公平,汪曾祺先生一直保持有一颗烂漫的童心,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真正发自内心热爱并享受着生活,在困境中还能够如此淡定从容对待生活,这应该才是真正的真性情,真正的童心。汪曾祺先生在书中还写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年代,在云南只存在了八年,却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培育了很多大师和学者,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汪曾祺先生就记录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沈从文先生和金岳霖先生。每当有学生的作文写得好,沈从文先生会对这些作品细心修改,然后再想方设法为这些作品找发表的地方,而且还是他自己出邮费亲自邮寄。为了节省邮费防止超重,他常常还会把稿纸多余的边都裁掉,只留下有内容的地方,虽然不大美观,但在物资贫乏的抗战时期,也能省点银子。可以说经他介绍出去发表的学生作品不计其数。而寄出去的作品如果发表了,稿费邮寄来,沈从文先生又会把这些亲自给学生送过去,他为了自己的学生可以说掏心掏肺。还有金岳霖先生,他比较喜欢养鸡,云南很大的那种斗鸡,金先生吃饭时,他养的鸡也会把脖子伸上来,和他同一个桌子吃饭。金岳霖先生与朋友谈话,兴趣正浓时,他会突然停下来,表示歉意地说自己身上有个小动物,然后把手伸进衣服里,就会捉出一只跳蚤来。这些教授们除了对工作和学问到了痴迷的程度,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纯真而不世故,对生活充满兴趣,为人处世天真得像个孩子。我们所熟悉的南宋词人陆游,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陆游七十岁那年,他还在窗前种花。先种的兰花,长势非常旺盛,后来他又想在空余的地方种点玉簪花,同时还想再种一些百合花。由此还写了一首诗,最后还不忘自我调侃一下“老翁七十尚童心”。陆游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旅游,对诗和远方一直充满期待,为了去游玩,貂皮大衣被飞尘弄脏了也在所不惜。纵观陆游的一生,也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仕途不顺畅,遭遇免职、罢官,同时也有家国和情感的不幸,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热爱生活的心,或许就是因为陆游喜欢寄情于山川草木,拥有一颗有趣的童心,才让他活了85岁,这在历史上的文人中也属于高寿。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也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人。儿童是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重要选材,他以儿童的视觉创作了很多漫画,可以说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在他的画笔下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据说在抗战期间,有朋友去他们家做客,发现丰子恺先生正和几个孩子正一块搓泥巴并切成小方块。有客人来,丰子恺先生便去洗手,后来他乐呵呵地解释说,孩子们喜欢玩麻将,如今物资匮乏,只能动手和他们一起用泥巴做麻将了。丰子恺先生或许就是因为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才让他的漫画妙趣横生,惟妙惟肖,如此才成就了这位卓有成就的大师。童心,就是对生活保持好奇心、想象力。一个人不管经历困境还是逆境,都能像孩子一样,内心永远保留着一份纯真美好,保留着一份纯粹的赤子之心,真的是一件幸福而奢侈的事。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我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首先,我们说到了发现生活之美。天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山川草木可以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有亲近自然,一个人才能发现最原始的自然之美,而亲近自然,又可以激发孩子人性之中最质朴纯真的一面,让孩子能够真实地感受四季轮回,感知生命的意义。其次,我们说到了体验生活之乐。清供就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视觉,让人更加热爱生活;良好的家庭氛围营造甚至是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美食家来说,饮食的乐趣不仅仅是吃,有时候是创新菜品,看着别人幸福地吃自己做的饭菜。最后,我们说到了永葆童心。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还能够保持一颗童心,无疑是一件幸福而奢侈的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除了对工作和学问到了痴迷的程度,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人处世天真得像个孩子;不管经历困境还是逆境,都能像孩子一样,内心永远保留着一份纯真美好,才是真性情,真正的童心。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简单平淡无奇,却真挚洒脱,让人回味悠长百读不厌,生活气息无处不在,一些非常琐碎的生活小事在他的笔下都会闪闪发光。所以,如果你有时间还是得亲自读一读这本《人间草木》,感受一下汪曾祺先生眼中的生活之美、生活之乐以及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亲爱的朋友,《人间草木》这本书已经讲完,生活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植物草木?有哪些让你认为值得分享的生活之美和生活之乐?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童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听。期待与您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