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老人倾注6载时光,将渣土堆变身睦邻
2025/4/18 来源:不详今年春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佰嘉城社区的不少居民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社区“睦邻花园”志愿队队员们精心培育的绿植。在佰嘉城社区,“睦邻花园”可谓是一张响亮的名片。这背后,藏着一个6位老人倾注6年时光,“徒手”在废弃渣土堆上开垦打造的故事。一方小小的花园,不仅承载着小区的四季景致,也承载着浓浓的邻里之情。捡来石砖板材徒手垒出花园走进佰嘉城社区北门,沿着道路向东前行米,映入眼帘的便是占地平方米的“睦邻花园”。尽管未到花开时节,但花园里的一棵棵绿植正散发着生机,点缀着枯燥的冬季。改造后的花园“6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埋着建筑垃圾的土包。”67岁的志愿队队长刘延斌回忆起年刚从城里搬回小区时楼前的景象:土包没有挡墙遮挡,周边种的一排矮树也已枯死,每到大风天就扬尘,下雨天就积水,黄泥汤倒流到路面上又脏又煞风景。刘延斌找到物业,想看看能不能把这里改成个小花园。物业联系绿化公司做了一笔预算,不算花池改造,光是种上花就要6万元,后续的管理还要花费更多,物业出不起这笔钱。但刘延斌没退缩,他决定自己动手改造。“把小区环境搞好了,大家住着也舒心。”刘延斌的想法很朴素。刘延斌“刚开始时最难,渣土堆里埋的废砖石块、瓷砖、木条、建筑垃圾很多。”刘延斌说,他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劳动,陈年累积的建筑垃圾导致土堆很硬,他就用镐和铁锹奋力刨,将废砖石块挖出来。有的大方砖深埋在地下,要连着刨几天才能刨出来,常常累得他腰酸背痛。在清理渣土堆时,刘延斌发现一些装修剩下的石砖、门板很适合用作花园的挡墙,这样下雨时就能避免泥土随水外流,于是他就将合适的材料挑拣出来垒挡墙。看到刘延斌忙碌的身影,刘秉成、黄汉生、代宝钧、闫春涛、高润强5名热心邻居陆续加入其中,并成立了一支志愿队。他们平均年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过八旬。志愿队一起改造花园垒花池“光是清理渣土堆,我们就用了4年时间才干完,将垃圾清除,再将上面的土翻松施肥。土包面积很大,我们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来干,花池垒到哪儿土就翻到哪儿。”刘秉成说,花池垒了一圈,用了上千块砖,都是他们四处捡回来的“垃圾”。别人家装修剩下的,工地施工时破损废弃的,他们就开着自家的车去拉回来,作为打造花园的材料。花园的设计也是大伙儿商量着来,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刘延斌出谋划策:花园的围栏是用废旧门板经过巧手改造而成的,各种造型奇特的石头成了美化花园的装饰物,他们还专门设计了一片区域,用于儿童活动空间。研究种花技术门外汉变园丁不过到了要栽花种草的时候,6个人却都“抓了瞎”。“以前种过菜,种花还真是头一次。”刘延斌说。一开始,他们在花园里种了一片月季。尽管悉心照料,可花却越长越小。上网查资料后才发现,原来月季喜阳,花园里的树遮挡了阳光。于是,他们赶忙把月季移栽到没有树荫遮挡的阳光下,在树荫下种上白玉簪、八宝等喜阴凉的花草。这样一来,几种花果然都长势很好,月季也终于盛开了。为了把花种好,6个人开始买书自学、上网查资料,一起学习研究栽植、养护花卉技术。他们买来花种,在花园里选择合适的环境撒种、培育。等到种子生芽,就要往空间大的地方移栽。刘延斌、刘秉成、代宝钧三人负责移栽花苗,干这个活儿必须要有耐心而且细心。接着,就是花草的日常管理,松土、浇水、除草、捉虫、施肥……“花还处在育苗期时很脆弱,风和阳光都不能太强,我们就用塑料膜扣上,来保护它们。”刘延斌说,大伙儿心里都惦记着花园里的花草,每天从早到晚要来十几次。一天清晨,刘延斌发现花园里有蜗牛在啃咬花苗。于是,他就用手将花苗上的蜗牛一只一只捉掉。此后,队员们每天清晨到花园捉蜗牛,多的时候可以捉到几十只。连续一个多星期,蜗牛终于被消灭了。“春季是花卉病虫害的多发期,蚜虫、蚧壳虫、白粉病比较常见,需要及时发现及时用药。”说起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刘延斌也头头是道。曾经对种花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如今都成了养花能手。很多居民在家养花养不好,一到春天就扔出来很多花。他们就把别人养不活的花捡回来,换个盆、倒倒土,放在适宜的地方,浇水施肥,最后这些原本蔫了、秃了的花都生长得十分旺盛。由于花园面积大,浇水也是个“体力活”。队员们每次浇水都得从远处接水管,拉着又沉又长的管子,给花园从东到西浇一遍,得走好几十米,一次就得浇几个小时。后来,队员发现花池边有一处废弃水井。打开井盖,发现是配件坏了。“我是搞设计的,这点活儿难不倒我。”于是,刘延斌自掏腰包买了管件、阀门和弯头。井里空间窄,大个儿的刘延斌下不去,黄汉生便主动下井去修。队员合力将水井修好后,还改造了浇灌设施。他们在花园地面上铺设硬管,一头连接水井,另一头设置5个出水点。“这样离水井近的地方,人工拉软管浇水。远的地方,打开阀门就能自动浇灌,省力多了。”刘延斌说。志愿队的6人悉心照料着这片花园。花园栽种的花首次盛开时,大丽花、百日菊、波斯菊等次第绽放,红的、粉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鲜花把社区装扮得格外美丽。看到鲜花盛开的美景,居民们特别高兴,称赞老刘等人做了一件大好事。越来越多热心居民开始捐赠花草苗木,花园里最多时种了月季、长春花、凤尾竹、美人蕉等五六十种植物。花园承载幸福见证邻里温情6年多的时间,花园在大伙儿的精心照料下,花草繁茂,春夏秋冬四季各有色彩,这儿也成了居民们平日里休闲聊天的乐园。改造后的花园有人提议,应该给花园起个名字。有人建议,根据花园的位置,可以叫“北亭子”;有人说,这儿是志愿队改造的,应该叫“志愿花园”。可刘延斌说:“花园如今能改造得这么好,功劳可不光是志愿队的。”花园建成之初,一些孩子习惯跑到土堆上玩,刚移栽的花苗就被踩踏破坏,让人心疼。单凭志愿队的6个人,根本看管不过来,有时管得多了,还会发生矛盾。后来,每到四五月份花苗栽植的时节,社区和志愿队便提前准备好花苗、铁铲、水桶,邀请邻居们参与亲手种花。每年还会组织义务除草活动,居民们也纷纷响应,邻里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居民们总是习惯在遛弯时来到花园,看看自己种下的成果,带着孩子来认认花草……居民共同参与治理,让大家有了一颗共同维护花园的心。不会有居民让自家宠物去花园里大小便,不会有人随手扔垃圾,不会有小孩故意朝花踢球……居民们纷纷当起了“监督员”,看到有破坏花草的行为就会上前劝阻。“花园是邻里共同努力创造的,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不如就叫‘睦邻花园’。”刘延斌的这个提议,获得了所有人的同意。社区还专门在花园旁立一块讲解牌,向过往的人诉说这些好邻居的故事。刘延斌说,以前住楼房,邻里间很陌生,连对门都不认识。而搬进这个社区,以花为媒,他结交到不少朋友,就像过去生活在胡同里一样,邻里见面打招呼问候,平时经常聚会,一起切磋种花技艺,谁家做了好吃的互相送去尝尝,谁家遇到困难大伙儿都会帮一把……“因为改造花园,我结识了众多的好邻居,慢慢变得善谈,心境也开阔不少。这座小小的花园也让不少邻居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多的寄托和乐趣。有人一起聊天说话,一起做着共同喜欢的事儿,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