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稻飞虱生态防治指南
2022/8/30 来源:不详稻飞虱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具有隐藏性、爆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自上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刘晓丽等,),目前是水稻田主要的害虫之一。
稻飞虱主要有三个种类,分别是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白背飞虱是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白背飞虱1年可发生3-4代,若虫一般有5龄(沈军辉等,)。褐飞虱是刺吸式水稻害虫,同时具备远距离迁飞的能力,分布广泛,直接通过取食、产卵对水稻的茎杆造成损伤,同时传播水稻草状丛矮缩病和叶矮缩病等病害(范涛,)。灰飞虱属于广食性害虫,不仅能够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孙志广,)。
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它们呢?农业防治的基本思路是确保用水科学,勤奋浇水,在适当的时机要露晒田,确保施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隔离育秧。在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稻区,可采取20目以上防虫网或15-20g/m2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的措施来替代杀虫剂拌种和秧田期施药的措施。在水稻病毒病周年发生区,选择远离毒源田块异地育秧或远程育秧,如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未发生区域利用瓜果蔬菜大棚进行育秧,或在工厂进行集中育秧。
二、灯光诱杀。在田间设置杀虫灯,利用稻飞虱等害虫对灯光的趋性诱杀其成虫。频振式杀虫灯在田间一般呈棋盘式布局,距地面1.3-1.5m,灯与灯之间距离m,当稻飞虱成虫高峰期时,每晚日落后开灯,天亮后关灯,但该杀虫灯对益虫和中性昆虫的致死率也很高。扇吸式诱虫灯对稻田主要昆虫的诱捕量高于频振式杀虫灯;扇吸式诱虫灯捕获的益虫和中性昆虫的存活率较高(大于70%),效果优于频振式杀虫灯。
三、种植蜜源植物。可在农田边界种植蜜源植物如绣线菊、波斯菊等菊科植物,借此来为农田天敌生物如步甲、蜘蛛提供额外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利用农田天敌来实现对于稻田稻飞虱的生物控制,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在蜜源植物的选择中,优先选择本地物种,如果选择外地物种,最好询问当地农技站,确保所选植物不是恶性入侵植物。
四、控制氮肥施用。我国稻田氮肥施用量普遍偏高,平均全氮为kg/hm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5%,过量的氮肥施用提高了害虫种群数量和危害水平,如褐飞虱在高含氮量植株上取食速率加快,若虫存活率提高,种群暴发频率提高。此外,高氮条件下,稻田中一些重要的天敌的种群数量会发生显著减少,捕食功能下降,从而降低了对于水稻害虫的控制。浙江省单季稻试验表明,平均施氮量从kg/hm2减少到kg/hm2,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均较对照显著减轻,平均产量增幅5%以上。
五、实施健身栽培。磷钾肥不足不利于植株养分合成与运转,降低了水稻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增强植株活力、加强养分合成与运转以及提高抗病虫害能力。此外,硅或硅磷混合施用可促进水稻叶片抗虫物质含量增加。同时,在水稻生长中期晒田不仅控制分蘖,改善根系活力,还可以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传统的稻飞虱防治往往以施用大量的杀虫剂为主,破坏了稻田的生态平衡,并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总结几种常用的生态防治手段,希望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者,可以作为补充手段用于稻田稻飞虱的防治之中,实现农业减量的目标。
本文由“农飞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