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的杀人犯手里抓着波斯菊

2022/9/30 来源:不详

北京专科青春痘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403531784044510&wfr=spider&for=pc

◎连城

1

西川美和的新作《美好的世界》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她高中时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恐怖24小时》,该剧主演也正是本片的主演——役所广司。

《恐怖24小时》可看作是《美好的世界》的前篇,故事根据昭和年代的真实案件改编,役所广司饰演的主角类似于今村昌平电影《复仇在我》中绪形拳饰演的连环杀手:这个杀人狂连续杀害五人,被警方全国通缉,逃到某个小镇的一户人家,冒充律师。这家人不知他的底细,对其律师身份深信不疑,女儿看过通缉令提醒家长,家长却说:“这样厉害的律师不可能是在逃的杀人犯。”

这个杀人犯头脑单纯、行事利索,他对这家人中性格叛逆、不孝的长子拳打脚踢,直打得后者跪地求饶,并说:“你到哪儿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家哇。”不过,这家人最后还是偷偷报了警。第二天一早,杀人犯刚踏出家门,就被警察逮捕。他被摁到警车里面时,仍挣扎着将头探出,带着灿烂的笑容从这家人的面前消失。

《美好的世界》剧情似乎是接着《恐怖24小时》的情节展开的:一个长期坐牢的杀人犯刑满出狱,最大的心愿是找到生母,融入社会,正常生活。这样俗套的犯人出狱、改过自新的题材,西川美和又能够从中翻出什么新意呢?

西川美和认为《恐怖24小时》始终围绕着一个令人揪心的悬念展开:心狠手辣的连环杀手潜入平常百姓家藏身,这家人要极力装出毫不知情的样子哄骗杀人犯,直到警察到来。剧集的张力就在于凶恶的杀人犯对一个家庭的安宁和谐的威胁。

2

西川美和显然对这样的主题结构驾轻就熟,这正是她此前所有作品都有的旨趣:日本社会或家庭关系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可它们只要受到一点点(外部或内部)力量的扰动,马上就会崩溃或解体。

在西川美和的处女作《蛇草莓》中,品行不良被逐出家门的哥哥十多年后返家,就几乎让其家庭分崩离析;在她的第二部作品《摇摆》中,返家探亲的弟弟与旧日情人(现在是哥哥心仪的女人)的偶然邂逅,使兄弟之间的关系如片中那座岌岌可危的吊桥,在人心与欲望的拉锯之中摇摇欲坠;她的第三部影片《亲爱的医生》中,一个冒牌医生在乡下行医的传奇经历,揭开了日本乡村医疗制度的漏洞和老龄化社会的困境。接下来,《永远的托词》中,妻子车祸离世不但让家庭分崩离析,也揭开了作家丈夫一直以来不敢正视的自欺欺人、谎话连篇、软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美好的世界》中的出狱杀人犯三上正夫,看似也是扰动社会稳定的力量。然而,西川美和却借三上出狱后欲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却处处挫败的经历,使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刻:个体的暴力固然可以打破社会的稳定,社会也可能释放出体制化的暴力,打破个体世界的稳定或平衡。

《美好的世界》中,三上纯粹的内心世界,在出狱后社会对他的一系列“规范”中失去了平衡,酿成悲剧。片中,社会体现为一个个机构(驾校、电视台、超市、养老院)和一个个“庸常个人”(律师夫妇、电视台导播、社保中心员工、超市职员、养老院员工),而打破三上内心平衡的,正是他为融入社会而做出改变的行为模式。

西川美和将三上这样的“恶人”比作自然界中充满原始暴力的猛兽,这些猛兽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实施暴力,“侵袭别的动物,掀翻那些毫无抵抗的身体,从上面撕扯肉块”,这固然让人感到恐怖,可是它们“那样的势头,也让人感到了某种抗争,仿佛燃烧着针对惯例、歧视与压力的愤怒”。西川美和认为这种“反英雄”的“恶人”的挣扎生存,同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生动反映。

正如是枝裕和的《距离》《第三度嫌疑人》《小偷家族》以脱离社会常规的人物作为主角,西川美和也喜欢以边缘人为主角,借以检视复杂的人心、人性、欲望、善恶等社会议题。

3

不过,《美好的世界》里的三上,与西川美和前作中那些具有复杂色彩的主角不同,更像自然中的猛兽,挥舞的是原始的暴力,属于性格纯粹的“恶人”。他自出生后就被生母抛弃,在黑帮世界长大,信奉用拳头解决问题。

有论者指出,正因为他过于“纯粹”,所以他没法适应文明社会的规矩,也不会思考对错之间的复杂性,只要看到有人被欺负、做坏事,就会不顾一切地出拳解决。可是,当人们跟他相处一段时间后,又会被他的纯粹性打动,乐于和他相处。整部影片讲述了三上在一些“好人”的影响下,一步步放弃暴力回归社会的过程。

影片前半部分,他努力去考驾照、找工作、租房子,同时一遇上不平之事就“开打”,结果加深了社会对他的恐惧和歧视,也使他的生活和工作处处碰壁,身心俱疲,不禁发出慨叹:“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赶出去的地方,或许只有监狱。”“你看,这五光十色绚烂无比的东京,却没有一个我的位置,我拼尽力气也找不到工作。”电影表现这时的他,由于还没有放弃暴力,所以无法完全融入社会。

影片后半部分,他和律师夫妇、电视台导播、社保中心员工、超市职员成为好朋友,这些人为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最终帮他找到了一份差事:到一家养老院工作。他只要在试用期的三个月里行为良好,不犯事,就可以成为正式员工,这也意味着他成为正常的社会人。这时候社会的规范,表现为这些人对他的心灵鸡汤式的耳提面命:“离开了监狱就要忍,忍了也不见得有好事发生,但是外面才有广阔的天空,别让这一切都成空了。”他们劝他凡事明哲保身,别招惹是非,最重要的是不要发怒和动用暴力,有必要时,甚至可以逃跑,逃跑不代表失败,逃了这一次,才有机会挑战下一次。

他在养老院确实也一改之前路见不平就出手的习惯,看到养老院的年轻员工取笑和殴打残疾同事,生生将怒气憋住,压住打人的冲动,甚至还用讨好的方式和他们开玩笑,听任残疾同事被揍。可是“暴力”毕竟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人性。哑忍让他不爽,强压的怒火潜藏心底。当他反省时,这股怒火就成为刺激高血压复发的定时炸弹。

影片结尾,下了一场大雨,“改过自新”的三上骑着单车,带着被打的残障护工送给他的一大束波斯菊回家,还接到了前妻打来的约他见面的电话,一切都在变好,他似乎要迎来一个“美好的世界”。可就在那个雨夜,他早前一味不断的隐忍,造成身体的侵害,高血压引发心梗,他倒在了出租屋,死前手中还抓着波斯菊。波斯菊的花语是“纯粹”,三上的纯粹正如波斯菊,抵御不住暴风雨的袭击……

这是一个非常反讽的结局:当三上终于学会放下尊严和正义感,放下代表其人性的“暴力”,准备去迎接“美好的世界”时,他却把自己杀死了。他那几个好朋友,向他灌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哲学,本意是让他融入社会,最后却反过来成为害死他的“平庸之恶”。至此,片名“美好的世界”的讽刺意味昭然若揭:一个渴望融入“美好的世界”的人,最终却被“美好的世界”所毁灭。三上最后总算融入了社会,可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自由,反而陷入了文明社会的樊笼,唯有死亡才能让他的挣扎得到解脱。西川美和想要追问的是:牢狱世界和出狱后的世界,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的美好世界?

不知道西川美和有没有读过黑塞《悉达多》一书中的那首诗《美好的世界》,里面有几句诗意味深长,与影片的题旨相符合:

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行市主宰的地方,

但我始终孤独地逃跑,既失望又感到获得了解放,

返回那幻梦与令人幸福的痴愚如清泉喷涌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