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双奥开闭幕式,那些中国人都应该懂的

2022/12/11 来源:不详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潇洒、“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开篇、“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意境、烟火点缀出的“青松迎客”“折柳寄情”……

这份浪漫,不仅有玫瑰里的爱意与深情,更有千古诗词里的风骨与气魄和民族复兴的壮志与豪情,其映衬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滋养着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民族力量。

这份惊艳世界、直抵人心的浪漫,这份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正是所有孩子成长的根,是培养孩子文化自信的基石。

今天,小童君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双奥期间,那些绝美的“中国式浪漫”瞬间!

1、冬奥开幕—二十四节气

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将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伴着一句句相应的古诗,二十四节气以自然而充满东方哲理之美的方式为冬奥会开幕倒计时。

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大幕,满目绿色在鸟巢中央涌动滋长。

有人可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也是非遗。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故而有了二十四节气,它们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孩子学习二十四节气,比如让孩子读读经典的《给孩子讲中国故事》,在书里看懂中国节气的来历和相关诗句,也是培养孩子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2、冬奥开幕—迎客松

冬奥会宣布开幕时,盛大的烟火从鸟巢顶上绽放,宛如一棵象征好客和欢迎的迎客松。

绚丽的烟火与鸟巢搭配在一起,整体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树。它生长在高山的岩石缝隙中,风暴风吹不倒它的身子,霜雪压不弯它的腰杆,它伸出一侧枝杈,就像一个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身居危峭不惧容,傲展英姿向天穹。翠枝横拔蔽雨日,迎来送往客西东。

一棵迎客松,就代表了古今千万中国人对来客的欢迎和美好祝愿。

、冬奥闭幕—大雪花火炬和闹花灯

闭幕式的举办日期为正月二十,正值元宵佳节之后,因此此环节中,孩子们手提绚烂精巧的雪花花灯与空中闪亮的大雪花火炬互动,点亮了场地上的“冬”字会徽。

着既展现了中国特色,又延续了开幕式的核心视觉符号。

在中国传统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其常用的花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之一,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想让孩子多了解中国节日,了解更多的节日故事,不妨让孩子多读一读《给孩子讲中国故事》,在书中,领会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冬奥闭幕—巨大的中国结

如果说开幕式C位是雪花,那么AR中国结就是冬奥会闭幕式的C位担当和记忆点。

随着冰鞋滑过,无数红丝带从四面八方飞入“鸟巢”上空,将场内悬挂的雪花火炬台,编织成为一个巨大的红色“中国结”。

在央视主持人的解说中,我们明白了中国结的意义——这既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结的形象蕴含了很多美好的祝福,也寓意着联结。

它不仅代表着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平安和吉祥的祝福,同时也是体现了把大家连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5、冬奥闭幕—十二生肖

冬奥闭幕式上,12辆冰车驶入场内。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冰车巧妙地采用了12生肖的造型,小朋友们登上晶莹剔透的冰车,在场内开心自由地飞舞滑行,像一个个穿梭飞舞的精灵。

我国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它就像影子一样,与每个中国人相伴相随,难以分离。

中国文化里,十二生肖不仅代表着人的属相,同时也是人类对时间及其与自身关系所作的诗意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把握。

围绕着十二生肖,人们编织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生发出形形色色的习俗,并从中去窥探自身的奥秘与命运,因其神秘,十二生肖也被吟咏成传,比如陈沈炯写的《十二属诗》,明胡严写的《十二生肖诗》。

从这便足见中国的生肖文化意蕴之一斑。

6、冬奥闭幕—折柳送别

冬奥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以一幅“折柳图”送别各国运动员。

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一束光、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他用极致的视觉唯美呈现“折柳寄情”这一中国传统习俗,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往往意味着“留”,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好友。

中国的“折柳送别”习俗由来已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这些诗词,都是通过杨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

简单的一个“折柳”,不仅蕴含了中国千年诗词文化积淀下来的含蓄浪漫情怀,更表达了我们对即将离去的运动员们最真诚的祝福。

7、残奥闭幕——天干地支十二时辰

冬残奥闭幕上,由定音鼓构成的“表盘”形象上,60名残健共融的表演者,用行为模拟着“指针”。

当舞台由留声机“唱片”变成由定音鼓构成的“表盘”,当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时辰、二十四节气、钟表等时间“元素”不断变换,最终在时间轨迹中,抽象表意符号与具象回忆画面相结合,以跃然而出的时间概念,将观众带回到本届冬残奥会的美好时刻,在共赏中华文化中完成了闭幕的倒计时。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阴阳,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十二属相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

在古代,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包括今天的旧式日历,也有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

而这些知识,很多年轻一代的孩子已经不太了解,冬残奥能让中华天干地支的时间文化再次闪耀世界,无疑是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崛起。

8、残奥开幕—盲人点燃残奥主火炬

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主题为“生命的绽放”,展现残疾人生命闪光的动人时刻。

在开幕式结尾,最后一棒火炬手,残奥冠军、退役盲人运动员李端入场。

还是那片雪花,还是那团微火,他手持火炬点燃冬奥会火炬,现场高喊“加油”!全场掌声雷动!

主火炬点燃后,绚烂的烟花在鸟巢上空绽开。

烟火漫天,生命绽放现场,所有演员或用手语、或用欢呼声共同表达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望。

在这个开幕式上,我们不仅见识了许多绝佳惊艳的节目设计,见识到了中国人对残奥运动员的由衷尊重,更见证了残奥运动员点亮生命之火的美好时刻。

9、双奥花束—永不凋谢的花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充分展示了奥运团队的用心。

冬奥会和残奥会运动员手中的颁奖花束,是不一样的。

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橄榄6种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

冬残奥会颁奖花束中,在冬奥会颁奖花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朵蓝色波斯菊,象征坚强。

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左)和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右)

这些用手工编织而成的绒线花,不仅蕴含着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而且寓意美好,被人们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

而这些花的制作技艺,也同样不简单。

它采用的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

这样的传统技艺,能够在双奥上展露光辉,不免让人振奋。

10、让孩子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吧

这些“中国式浪漫”,虽不直白,却更深沉、厚重、含蓄、悠扬,它蕴藏在传统文化中,回味无穷,读懂便使人豁然开朗。

因此,双奥结束了,它们的传递出的浪漫中华文化却不应该就此结束。

那些流传千年的节日文化,那些沉淀了古人智慧的节气知识,那些意境悠然深远的经典诗词,那些被古人寄托情怀的各种事物……都需要我们一一重拾,传递给下一代。

文化自信也从来不是在短暂的骄傲中形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积蓄沉淀,需要阅读许许多多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有了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充分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才会由衷地为中华文化所折服,进而拥有充分的自信。

为此,小童君推荐大家给孩子看一套书——《给孩子讲中国故事》!

《给孩子讲中国故事》,一共分为4册:古人真厉害、节气有意义、节日来历广、神话不神化。

在《古人真厉害》中,孩子可以发现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的另一面,能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学习历史名人身上的闪光点。

在《节气有意义》中,孩子可以看到二十四个精彩有趣的节气故事,比如冬奥会上的“雨水”、“立春”,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节日来历广》中,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节日故事,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

在《神话不神化》中,孩子可以看到那些神秘、美好、奇幻的中国神话,让孩子为古代人民的神奇想象而感叹,也从故事中感悟世间的美好和情意。

想培养孩子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自信,赶紧给孩子买一套书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