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永乐店镇奏响美丽乡村建设幸福曲
2022/9/2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通州区永乐店镇大尺度建设乡村绿色生态空间。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村庄精细化治理水平,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村庄特色文化品牌,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为村民致富增收再添动力,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从拆违整治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创建美丽乡村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州区永乐店镇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镇38个村的村庄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其中第一批10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上报。
规划实施的第一步,就是拆违。
作为先行的10个村之一,西槐庄76岁的王凤良对如今村里的变化感受很深。“以前村里乱,我都到外村去遛弯。”回想起几年前村里的样子,王凤良撇了撇嘴。
别说村民瞧不上,西槐庄村党支部书记姜学武对于当时村里的环境也不满意,“这村必须得‘整整容’了”。
砍掉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的小树、枯树,拆除各家私自接出的小房,清走门前堆放的杂物……村民对此有过抵制,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则带头开拆。“我们带头,让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姜学武说,看到党员和村民代表拆得热火朝天,拆得干净又麻利,其他村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拆完自家的,还帮着邻居家一起拆。“看到全村人齐心协力,我心里热乎乎的,就想着一定要让村里来个大变化。”
经过持续整治,各村“瘦身”效果显著。墙外超宽的散水、家门口的羊圈、房前屋后的枯树、占地的广告牌……全部消失。仅年全镇就完成拆违28万平方米。
老槐庄村内的违建较少,只有村口东西两侧存在一排由后背房改成的门脸房。两周时间内,大家共同将这些门脸房拆除完毕。同时,村里还腾退了中小企业18家,清除积存的生活垃圾15处、建筑垃圾8处。
在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也是因地制宜。有的改善村容村貌,挖掘村史文化,还有的将村子打造成了北方水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永乐店镇持续发力。
从建设公园到出门见绿一村一景绘就美丽画卷
“一夜寒露风,柿子挂灯笼”。每年临近秋冬时节,红通通、黄澄澄的“小灯笼”就会挂上陈辛庄村柿子树的枝头,为村庄增色。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永乐店镇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宜居环境,一村一景连成靓丽风景线。
“柿子吃不完,摘下来晒成柿饼,一点农药都不打,大人小孩都爱吃,亲戚朋友都抢着‘定’。”陈辛庄村村民卢淑媛忙着在自家门前翻晒柿饼,看着满树的柿子,以及宽敞干净的街道,她感叹道:“美丽乡村建设让环境越来越美。”
感受到家乡巨大变化的,还有老槐庄村的朱会芹。年夏天,村里新修建的食用菌主题公园开园了。蜿蜒曲折的木质回廊,廊下流水潺潺,盛开着朵朵洁白的荷花。远处有绿地、凉亭、儿童沙坑、足球场,还有供村民跳舞唱歌秀才艺的小舞台。“以前带着孩子没地儿可去,现在村里新建了公园,孩子在这里玩耍,我就坐在凉亭下看花、赏景。”朱会芹说。
村里公园多了,娱乐休闲场所多了,绿化品质提升了,就连河水也变清了。
“和小时候一样,清亮清亮的。”63岁的任万明在小务村住了大半辈子,家门口的一条河,承载了他童年的快乐,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条河却变成了臭水河。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曾经让他捂鼻皱眉的臭河重回旧时容颜,河水还清,垂柳倒映,任万明高兴地说“: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现在出门就是一景。”
清理河底淤泥、两岸美化绿化、放养观赏鱼、搭建垂钓鱼塘……经过重重改造,这条河从原来的臭水河摇身变成休闲娱乐的景观河。“我们想通过还清河道,恢复从前的自然景观,把小务村打造成北方水乡。”小务村党支部书记闫素梅说。
风景无限的乡村,真正让村民实现出门见绿、三季见花、四季有景。
从农耕文化到评剧特色挖掘村史留住乡愁记忆
村史馆为村民留住乡愁。
在环境美颜的基础上,永乐店镇马合店、大务、大羊等村,还通过发掘村史文化,建设村史馆、博物馆,留住乡愁。
“原来我们村有这么多历史故事,真是不看不知道。”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浓浓的乡愁记忆让村民刘希红对马合店村史馆印象深刻,馆内奇妙的空间设计更是让她感慨万千。
马合店村村史馆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村民卢松楠“主刀”。在他的建议下,村里邀请了专业公司施工,最终打造出包括文脉、农耕文化、名人墙、中华母亲节等七大功能展示区的村史馆。在规划展示区,顶部的旋转灯上镂空雕刻着村内所有村民的姓氏,寓意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凝聚一心、团结奋斗。
“大务村评剧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条文化根脉不能断。”在大务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江的倡导下,村里的老影厅升级改造,评剧团的行头和排练场地都鸟枪换炮。村史馆里还特意建起了评剧团特色展室,收集了珍贵戏服和评剧老物件,守护传统文化。
大羊村村史馆。
从生产工具到老家电,大羊村村史馆里,摆放了不少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物品,例如曾经流行的笨重录音机、电风扇、黑白电视机,老式桌椅家具,耕田种地的铲子、耙子,纳鞋底的木夹子……这些老物件就像一部时光剪影机,浓缩了时代的印记。
“以前买东西,都是凭票的,现在用手机全能解决。”52岁的杨德民看着展柜里的粮票,对几个年轻人讲起了粮票、布票、油票那些“凭票购物”的记忆,展柜里的一角、两角、五角旧版人民币也让他深感亲切,“我们小时候可没零食,能吃到一顿大米饭、白面馒头,就跟过年似的”。
大羊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英认为,村史馆丰富了新农村建设内涵,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故事,收集老物件,整理文史资料,建成集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乡村发展于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村史馆其实帮我们留住了乡愁,村民能从中感受到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张红英说。
从乡村治理到产业兴旺各村走上“创意之路”
老槐庄村结合产业发展,打造食用菌主题公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在永乐店镇,老槐庄、西槐庄、德仁务前街等村,纷纷开启产业发展“创意之路”。
年开始,老槐庄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以林地香菇为特色,推行林地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菌棒由绿源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生产、供给,免除了菇农自己制作菌棒的风险。为了帮助村民尽快掌握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合作社特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传帮带,并多次举办蘑菇种植培训会。此外,合作社流转土地,统一建棚,实现林下冷棚标准化生产管理。同时让更多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到企业和基地打工等形式增收。
经过几年发展,老槐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特色村”。特色产业立起来了,如何吸引客源?如何让游客来了还想来?为进一步打开视野、拓宽思路,老槐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凤强前往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和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现场观摩学习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结合“取经”成果,村“两委”班子集中讨论后,决定依托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老槐庄村的南边,曾有一个充满垃圾和污水的“大坑”,村党支部决定将这个垃圾坑改建为能体现老槐庄村特色的主题公园。建设中,充分体现了“食用菌主题”,除了各类蘑菇简介外,还将提示牌、垃圾桶等都设计成了蘑菇形状。星星点点的“蘑菇”点缀在大片草地和树林间,让公园显得错落有致、生意盎然。这个占地27亩的公园名叫大钱坑食用菌主题公园,绿化面积达80%以上,种植花卉10余种,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大氧吧”。
“村里食用菌种植面积60亩,种类有平菇、香菇、杏鲍菇,年产量吨。产业不能扔,还得重点打造。公园紧挨着采摘大棚,正好可以把二者连接起来,吸引京津冀的游客前来。”在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时,马凤强表示,“我们将以大钱坑食用菌主题公园为中心,结合村口公园、文化站、村内绿化等方面,打造集吃、逛、玩、摘、宿、购等于一体的多元观光旅游产业。”
年,西槐庄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成立,北京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将驻扎“小院”,为农民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助力西槐庄产业发展。
优美风景成为乡村的“美丽资源”。
西槐庄村环境优美,曾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村、首都绿色村庄、北京市卫生村、首都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年又被选定为北京市美丽乡村“百村示范”村试点。村经济发展以萝卜为主,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30多亩,由集体经营,多年来,从育种、栽培到管理,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萝卜栽培妙招,栽种出来的萝卜青脆、多汁、微甜,成为远近闻名的“萝卜一号”。目前,西槐庄已经创建了自有品牌,“萝卜一号”也陆续赢得了一批“粉丝”。
“我们未来不仅想把萝卜产业做强做大,还要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开阔思路、在田园休闲观光旅游上做文章,壮大村集体经济,使老百姓获益、集体增收。”西槐庄村第一书记江宁表示,“‘科技小院’的建成,让我们有了智囊团,对于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
从理念推广到自觉执行38个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临近中午,德仁务前街村的张秀琴把茶几上的食品包装袋拿起来,扔进客厅一角的“其他垃圾”桶里,转身又抓起桌子上的一把果皮,准备送到厨房的“厨余垃圾”桶里。耳边传来87岁老母亲王俊友的嘱咐:“可别弄混了,咱不能乱放,一会儿择菜,菜帮菜叶也都放厨房那桶里。”
张秀琴告诉记者,自从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村里大力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家家户户陆续行动起来,“别看我们住农村,但这对老百姓有好处的精细事儿,咱也照样能干漂亮”。
村党支部书记董守军介绍,结合村民实际,每户门口放置其他垃圾桶和厨余垃圾桶共两个,4位负责清运的保洁员早上8点和下午5点各清理一遍,日清日洁。“纸壳、矿泉水瓶这一类可回收物,大伙儿一直都有攒起来的习惯,现在落实起来也很顺利。”此外,还有3位保洁员负责捡拾村里的白色垃圾,16人分片负责村道清扫,确保村容整洁。
年,永乐店镇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38个村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据统计,1至11月,镇厨余垃圾产生量.2吨,与年同期相比,增长12.8倍。其他垃圾产生量.24吨,与年同期相比,减少28.38%。全镇家庭厨余垃圾人均产生量0.33千克,其他垃圾人均产生量0.84千克,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28.26%,位居全区前列。
从裸露土地到大片花海全镇再添近亩新绿
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出门见绿,抬眼见景。
近两年,永乐店镇通过平原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景观生态林建设以及裸露土地治理,为城市副中心南部再添近亩新绿,镇内森林覆盖率近42.3%。
自从村周边栽种了大片树木,景观生态眼瞅着好了起来,东河村村民王金秀经常会过来遛弯。“夏天的时候不光有树,还有花,环境特别好。”被王金秀赞不绝口的,就是该镇近两年的绿化工程。“这两年,我们通过平原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景观生态林建设、裸露土地治理等工程,开展新一轮百万亩造林。”该镇林业站负责人刘利表示。
年春、夏两季,永乐店镇通过种植大片硫华菊、波斯菊等花卉,覆盖裸露土地,打造出清新靓丽的景观效果。裸露土地是扬尘产生的重要来源,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空气质量。对此,该镇围绕漷小路、永德路两条镇内主要道路开展裸露土地集中治理,共涉及7片土地,总面积亩左右。刘利向记者介绍,为了扮靓环境,取代了密布网临时苫盖,在这7片裸露土地上播撒花籽,打造成7片花海,以花治裸。
据了解,年永乐店镇完成景观生态林建设.52亩。年该镇平原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面积.42亩,于11月底完成全部苗木栽植和绝大部分土建工程,完成进度达到93%,建设进度全区排名第一。
展望为地区发展留足后劲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中,永乐店镇定位新市镇,近期做好用地资源预留和管控,远期成为京津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年,永乐店镇将积极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及时推进镇域总规、村庄规划、相关规划研究工作,积极组织调查研究,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认真梳理“十四五”重点项目,按照轻重缓急、政策支持等情况,分年储备,梯次推进,为地区发展留足后劲。
永乐店镇还将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优化基层组织结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推进产业升级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以振兴乡村产业为依托,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入。以开展技能培训为抓手,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建设。以完善社会治理为基础,各村建立事前沟通机制,确保社会面和谐稳定。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田兆玉
摄影:常鸣唐建党维婷
编辑:赵琪
责任编辑: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