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三十六莪不是
2023/2/15 来源:不详《诗·小雅·菁菁者莪》和《诗·小雅·蓼莪》中的“莪”,现代的各种文字工具书和各本《诗经》注释大都说莪,莪蒿,又名萝蒿,有的还说也即抱娘蒿。《辞海》说“植物名,即莪蒿,亦名蒿。《本草纲目》以为即抱娘蒿。”《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还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花黄绿色,生在水边。嫩茎叶可作蔬菜。但是,在现代的植物分类学里并没有正名叫做莪、莪蒿、萝蒿、抱娘蒿的植物。如果你在网上查一下莪、莪蒿、萝蒿或抱娘蒿,所指都是播娘蒿。《中国植物志》说《救荒本草》中的抱娘蒿就是播娘蒿,但并没说是《尔雅》中的“莪”或莪蒿、萝蒿。
播娘蒿山东俗称麦蒿,因为它喜生麦田等闲置的田地而名,实际上草地、村旁、田边都有生长。播娘蒿幼时茎叶肥嫩,是农村人过去常食用的一种野菜,现在有些老人还会偶尔尝一尝,找一下过去的那种味道。
但是,被古人称作“莪”的抱娘蒿,真的就是十字花科的播娘蒿吗?
看看古人对“莪”的解释。
《尔雅·释草》“莪,萝”,郭樸解释说,“莪蒿亦曰蒿”。
《毛诗》释《小雅·菁菁者莪》之“莪”:“萝蒿也。”
陆玑《毛诗草木疏》:“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邪蒿而细科(棵),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焌,香美,味颇似蒌蒿。”
《唐百草》、《症类本草》和《百草纲目》等也说莪蒿就是蒿。《症类本草》引“陈藏器云:蒿,味辛,温,无毒。主破血下气,煮食之似小蓟。生高岗。宿根先于百草。一名莪蒿。”本草纲目》“蒿”释名说蒿就是《尔雅》里的莪蒿、萝蒿,也就是抱娘蒿。“陆农师云:之为言高也。莪,亦峩也,莪科(棵)高也。可以覆蚕,故谓之萝。抱根丛生,故曰抱娘。”
“”字在《说文解字》为“菻”,解释为“蒿属”。《说文解字注》“同菻。许不言莪菻一物也。”意思是《说文解字》的著者许慎没说莪和菻是同一种植物。但他也没说不是一物。
我们再来看看《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的“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菁菁者莪,在彼中沚”,“菁菁者莪,在彼中陵”——也就是说,这种植物或生在大山坳,或生在水中小洲,或生在大土埠之上。而并不是只生生水边。
将古今对“莪”的解释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彼此说的不是一种植物:播娘蒿虽然叶似邪蒿,但不是“细科(棵)”,其茎比邪蒿粗。播娘蒿多生农田;荒地、村旁等开垦过的熟土地,不单生湿地、不生山丘,一般也不会生于山阿;播娘蒿是一年生,单生,根是直根,不存在“宿根先于白草”及“抱娘”一说。所以,《诗经》之“莪”(萝,萝蒿,蒿)肯定不是播娘蒿。
那么,这个“莪”(萝,萝蒿,蒿),又是什么植物呢?其实,有些本草书籍解释的很明白。
寇宗奭《本草衍义》(宋):(蒿)“茎叶如青蒿,开淡红紫花,花大约径三四分。花罢,结角子,长二寸许,微弯。苗与角治口齿绝胜。”毛晋《毛詩陸疏廣要》(明)释《小雅·蓼莪》“菁菁者莪”:“《尔雅》云:莪,萝。郭註:今莪蒿也。亦曰《本草》云:角蒿。《唐注》云:叶似白蒿,花如瞿麦,红赤可爱;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采。《蜀本》云:叶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菁,实黑细,秋熟。所在皆有之。”
角蒿,在《救荒本草》里叫莪蒿、萝蒿和蒿。现在的《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都按《唐本草》之名,称角蒿。
据《中国植物志》,角蒿,别称莪篙、萝蒿、蒿,羊角蒿、羊角透骨草(山东),羊角草等。紫葳科角蒿属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茎叶的形态像秋英(大波斯菊),也像播娘蒿。根近木质而分枝。叶2-3回羽状细裂,形态多变,小叶不规则细裂,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具细齿或全缘。顶生总状花序,疏散,花冠淡玫瑰色或粉红色,有时带紫色,钟状漏斗形,基部收缩成细筒,长约4厘米,花冠裂片圆形。蒴果淡绿色,细圆柱形,顶端尾状渐尖,弯向总果序梗,成疏松抱茎状。生于山坡、田野。
角蒿全草入药,功能祛风湿,解毒,杀虫。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阴道滴虫病。花大美丽,近些年公园绿地多有栽培供观赏。